工學周報(20170323):思政課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鄭淑芬)

時間:2017-03-23作者:文章來源:外語系浏覽:1561

學思踐悟:思政課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淺談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學院鄭淑芬

工學周報2017-03-23

國際局勢、國家政策、國家制度等大環境,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很大。近些年,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穩步增長。這樣的大環境,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入推進。課堂上,學生樂于接受并相信老師所說的話,雖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上向好的方向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現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認識。

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的“事”,有大事的含義。大事簡單理解為國家、國際發生的事,這類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要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例如,兩會關注哪些議題,學生也會關注。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要關注,更要深入理解和消化這些問題,并在課堂上作為課程内容的切入點或是“引子”,對于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給予回應。

我經常對學生說,不要認為你所學的專業與政治沒有關系,個人前途和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事”有好事與壞事之分。遇到國家的好事,比如載人航天飛船升空等,這類事情要結合課堂内容“大說特說”。遇到社會事件的負面報道,我們在課堂上也要解釋前因後果,将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讓事情向好的方向轉變。讓學生了解到真相,比捂着蓋着要好得多。另外,還有身邊事。比如主樓門衛祁師傅,是學校全員育人的一個典型。此人關心國家大事,經常以時事熱點為素材,創作詩歌張貼在門口。每當在課堂舉此例子,學生都覺得特别親切,所以在出入主樓的時候,大家便會駐足關注祁師傅的作品。當然,“事”還包括“往事”、“故事”等。如何将這些内容設計到課程中,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因事而化”的“化”,怎麼“化”,“化”什麼。“化”,有變化的含義。由于知識結構、年齡、家庭等原因的影響,每個學生對于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認識。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事物原來的認識會變化、會轉化。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要具備高度的敏感性,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态,對于其錯誤的看法和理解,要及時進行轉化,讓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與真相。“化”,還有強化的意思。強化,就是在我們内心深處,始終保持對學生思想的關注,強化他們對政治問題的正确理解和認識,以及對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的正确認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要利用正确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思想認識産生變化和轉化,還要将教師的理念和情感融入課堂教學中,淨化學生的心靈。

因時而進

“因時而進”的“時”,有時代的含義。鬥轉星移,時代、社會都在不停變化。“時”也有時機之意,機遇有時稍縱即逝,所以我們要把握時機。比如,找準時機結合社會上的某個案例,給學生講解某個理論,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時而進”的“進”,指的是進步。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适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在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緻,時刻保持學習進取的狀态,真正理解黨的理論、方針、政策。

“進”還有進入的意思。“進入”,是指将自己對理論學習的新感悟、新認識、新思考帶進課堂、帶給學生。也許課程并不是新的,但卻融入了教師新的思考和認識。例如,在講民主的時候,我會加一句“新中國的成立,也是民主力量的勝利”。因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深入人心,人們經常忽略中國共産黨始終高舉人民民主這面光輝的旗幟,并為了實現人民民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的曆程。“國民黨的槍杆子比共産黨的槍杆子要硬、要好,可最後卻歸于失敗。如何解釋?”我說,隻有槍杆子是不夠的,沒有民主,人民不會支持你,你最終就會失敗。這是我的一點思考。武裝力量、武裝鬥争固然重要,可之前我們過分強調這點,而忽視了中國共産黨争取人民民主的鬥争曆史。通過我的代入,學生在這方面便多了一個思考,多了一個思路,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入。

“進”還有進攻的意思。在課堂上,我們要對錯誤的理論、不好的現象,發動攻勢,勇于反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這裡有鬥争、有批判。當然,鬥争、批判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是心平氣和,是擺事實、講道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對錯誤的理論要有進攻、要有鬥争、要有批判,不能回避,但是我們要平心靜氣地交流,是政治的,也是學術的,才會令學生真正信服。

因勢而新

“因勢而新”的“勢”,指形勢。形勢随時在變化,教師講課的方式方法、思想認識也要随形勢、局勢的變化而改變,默守陳規就要面臨淘汰。“勢”,還指優勢,即自己擅長的内容,能夠說深、說透的事情。對于自己能夠把控的事情,要多講,要講透。比如,我本人是研究曆史的,在講中國近現代史的時候,在講到三權分立的時候,我會問同學們,我們的國情為什麼不能搞三權分立?為什麼要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而不能搞西方的多黨制?我會以我的知識背景将這個問題講透徹,因為這是我擅長的内容。教師有可以把道理講透、講深的底氣,就會信心十足,令學生信服

“因勢而新”的“新”,指内容要新鮮,形式要新穎,表達要新潮。本人常年工作在教學一線,經常與學生接觸,對學生關注的新鮮事物了如指掌。比如,學生們常說的網絡新詞我也張口就來,學生覺得有意思,這樣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強了教師的親和力。常言道“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與教師有距離感、不親近、沒有共同語言,就不會信服老師所說的話。即便老師講的深刻入理,學生還是照樣聽不進去。反之,學生喜歡的事物老師知道,在有共同語言的基礎上,老師講的内容便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新”還有新奇之意,就是創意。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在教學形式上有所創新,在表達上追求“新潮”,學生便會愛上我們的課堂。

(根據39學校“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打赢一場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專題座談會”發言錄音整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