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周報(20170414):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和德育教育的思考與體會(大學英語教研部第一教學團隊黨支部書記楊劍)

時間:2017-04-14作者:文章來源:外語系浏覽:2234

守好一段渠 種好責任田

——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和德育教育的思考與體會

外語系 楊劍

工學周報2017-04-14

楊劍,外語系大學英語教研部第一教學團隊黨支部書記。19967月畢業留校任教,任外語系英語教師,副教授,主要講授大學英語、商務英語、新聞英語視聽說、加拿大文學專題研究等課程。主編及參編《國際商貿英語基礎》等教材及書籍10部,發表“時事熱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功能”、“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指導大學英語學習的實踐研究”等教學研究或學術論文20多篇,主持及參與國家、省部級及校級科研項目16項。

我最初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價值引領,是出于“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本能,努力做到為人師表、立德樹人。每次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時,我都會說:“除了學習英語,大家可以和我探讨自己遇到的任何問題,思想、情感、婚姻、社交、政治、經濟、文化、娛樂等等”。目的是以自己在本校學習、工作幾十年的優勢,給學生解疑答惑,既成為學生的朋友,又能夠成為學生未來發展的指路人和心靈導師。

2013年起,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重大改革,除正常授課外,學生有了較多的小班輔導和小組讨論時間。自2013級新生入學,我有意識地定期給學生補充課外英語學習資料,并給學生推薦了諸如《文科為什麼重要》《大學應該學什麼》等人文學科方面的文章和書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情商和社會交往能力。我補充和推薦的材料很受學生歡迎,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也經常舉一些國内外或是貼近學生的案例,鼓勵學生用英文談社會、人生、理想、生活和學習。用這些方法,在課堂内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跨文化教育,這算是我在英語課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嘗試。

多學生會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盲目崇洋媚外、普世價值等風氣和思潮的影響,不能夠正确地認識曆史和全面地看待中國的國情。這讓我意識到,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僅是在思政課堂上,也不僅是輔導員的責任,而是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做的事情。

學校黨委書記帶隊在外語系調研時曾指出:“大學英語課堂實際上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個人的感受也是如此。大學英語教學除了傳授西方語言文化知識外,必須上升到大德育的高度,因為大學英語表層看是語言教學,但其語言文化内容體系中“鑲嵌的是一整套的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容忽視。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傳授的西方語言文化知識,總是呈現給學生“高、大、上”的方面,正能量居多,容易給學生造成“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印象。而且,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取國際國内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且多樣化。各種不同的思想理念如潮水般湧入國内,影響甚至颠覆着很多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念,在校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正确思潮的負面影響。

大學英語作為人文學科,從授課内容到授課方式,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比其他課程更有優勢,因為語言文化的學習必然涉及到習俗、意識形态和價值觀的學習與甄别。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學習,結合本人工作經驗,我舉以下案例談一下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工作。

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确人生觀,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

2013年12月6,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去世的消息成為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問題,各種紀念性的文字、音頻、視頻内容在網絡上鋪天蓋地而來。我抓住機會,讓學生進行課堂讨論,并給學生拷貝中英文版的曼德拉自傳及根據其生平改編的電影。這個新聞熱點前後持續一月有餘,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鼓勵學生閱讀英文版的曼德拉自傳,并結合影視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強化學生的具體感受,既鞏固了英語知識,又幫助學生堅定正确的人生觀和增強堅持理想的毅力,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和民族自豪感

2012年,中日釣魚島争端成為國内外關注的焦點問題。2014311,美國導演裡比的作品《釣魚島真相》推出,客觀、精準地從曆史角度揭示了釣魚島問題的由來,批評了日本政府的錯誤态度,受到了國内外的廣泛贊譽。抓住這一熱點,我在課堂上及時地推介了這部英文紀錄片給學生學習和讨論,一方面讓學生重新回顧日本從明末開始就借助朝鮮作為跳闆侵略中國的曆史真相,同時,通過回顧曆朝曆代仁人志士保家衛國的壯舉,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工作和學習的敬業精神

2014年3月8,馬航MH370客機失聯,不僅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也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關注。我組織學生在課堂内外學習相關英語新聞,并建議學生觀看學習BBC拍攝的法航447空難紀實紀錄片,讓學生自由讨論、發表看法。副駕駛的低級操作失誤,使飛機機頭不斷向上導緻飛機失速,血淋淋的事實讓學生們深深體會什麼叫做“細節決定成敗”,從而堅定嚴格自律、踏實認真的工作和學習态度。這樣的德育教育也是可以交叉進行的。2012-2014年,各大媒體密集報道中國房地産行業“教父”王石的各種新聞。王石201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遊學,微博中爆出的日程安排非常緊湊。而且,他在哈佛讀書期間拒絕了公司配車,出行主要靠步行和地鐵。結合勵志人物嚴于律己、苦學英語的時事熱點新聞,教師可以有規律地、系統地、目标明确地對學生進行大德育教育,效果會呈現疊加效應。

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中國和國際發展大勢

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選擇時事熱點的英語新聞,如西方媒體對新疆、昆明暴恐事件的“雙重标準”報道,201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裡·克林頓的“郵件門”新聞等,對學生進行中國發展、國際地緣政治、大國博弈、西方民主實質、貨币戰争等方面知識的教育。由此,學生們不但學習了相關英語知識,對于以美國為代表的所謂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的雙重标準有了真正的認識。這時,同學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震撼三部曲》作者、複旦大學張維為教授所說的“出了國、就愛國”的真正含義了。通過類似的大德育教育,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擦亮眼睛,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确認識中國和國際發展大勢。

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曆史、客觀、全面進行思辨,建立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習内容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知識對比等方面的交流和讨論,從而在自身實踐學習中甄别西方文化的雙重标準、精華與糟粕,學會思辨,建立文化自信。例如,在2014級學生所學的“教育”這個話題中,學習内容覆蓋了大量的中美教育的對比,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費用、教育模式,等等。在讨論時,很多學生強調中國的高考競争激烈,美國學生學習輕松;中國教育落後,美國教育先進,等等。這時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回顧中國教育的發展曆程:從建國前80%的文盲率,到2016年的4.08%的文盲率,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是美國4倍左右的大國中,我們實現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取得的教育進展。同時,教師要跟學生解釋,美國是利用了一戰、二戰的地緣政治優勢,抓住了曆史機遇,才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軍事、教育體系。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曆史、客觀、全面地以思辨的高度來看待中美教育的差距,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在大學英語的實際學習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具有主觀的、個性化的觀點和片面的認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下通過一對一的電話、郵件、微信和面談等方式進行解疑答惑。例如,在2016年學生所學習的“自然和社會”這個話題中,有學生認為西方福利制度遠遠好于中國。對于類似的個性化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國情去思考:在中國這樣巨量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還需要将大部分的錢投入到科技、軍事、教育、農業、國防等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所謂“高福利”制度,是西方式“民主”造成的惡果之一。長此以往,會造成财政赤字暴增,難以為繼。美國現在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歐洲很多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以上實踐活動,不但對學生進行了思政和德育教育,本人在思政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受到了同樣的教育,實現了自身政治意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2013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幹意見》和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都對高校思政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學生和教師都在其中直面中西方文化的交彙與沖突,教師自身思政水平和自身定力能否提升,決定了大學英語“課堂思政”的成敗。未來,我和同事們将繼續努力學習,嘗試着常态化、系統化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思辨引領,為實現學生的“四個正确認識”貢獻力量。“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和大德育教育永遠處在進行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