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一諾
“我們民族想要發展,想要與發達國家比肩,我們這一代人不承受壓力,換不來國家富強。”這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副教授楊劍在給同學們上外語課。楊劍是《大學英語》公共基礎課和《當代加拿大文學專題研究》英語專業碩士選修課教師,每年給全校各專業的10個班級授課。楊劍認為,“英語課堂也應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價值觀引領的前沿陣地,在三尺講台上傳播知識的同時要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用充滿正能量的精神内核給學生以滋養。”
給學生不斷傳輸正能量
在一次以《東西方教育比較》為題的PPT英語個人展示中,學生們各抒己見、慷慨陳詞,言語間也随着氣氛的升騰開始出現責備的傾向,且越來越濃郁。見此情景,楊劍用多媒體在屏幕上播放了一條朋友圈熱傳的微信視頻《淩晨四點半的哈佛大學圖書室》,圖片上的自習室和圖書室燈光明亮。
“無論哪個年代哪個國家,隻有勤奮努力的人,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你想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如果你想和祖國一起去圓中國夢,你需要更加努力奮鬥。”
“現在的大學生有想法、敢說話,站在三尺講台上的老師要是沒有思想上的‘鋼筋鐵骨’,就可能讓這群來勢洶洶的‘90後’把你‘消滅’了。”楊劍說,“我從不以言論觀點的尺度批評學生,關鍵是老師要能在恰當的點上進行指引,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叫立德樹人。”
打造新型教學模式
“好老師加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就會讓教育活靈活現。我很幸運,搭載上了哈工程英語教學改革的航船,這種課下以問題為導向自主實踐學習和課上小組讨論與展示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考驗的是兩頭功夫:老師備課的深度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厚度。”楊劍說,“新模式英語課一個話題8個學時4次課,要想把這個過程走下來,老師和學生誰都甭想偷懶。”
選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是楊劍備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從馬航失聯看空難”“時間都去哪兒了?”“英雄曼德拉”……話題既要有正向意義,又要可展開讨論。
“英語課上的時事新聞緊跟‘潮流’。”動力學院2013級本科生高啟說,“嫦娥三号探月降落成功之際,楊老師給我們推送了原汁英語新聞,從那條新聞裡我記住了嫦娥3号、玉兔号、發射升空、月球車、軟着陸等一套‘時髦’的新名詞和短語。更重要的是,外媒對中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驚歎和贊譽讓我心裡有了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作為艦船動力學專業的學生,保衛祖國萬裡海疆就是我的責任,也是我追求的夢想。”
“貌似信手拈來的時政新聞考量着一個人民教師立德樹人的能力,而甄選推送學習材料的背後是老師漫長的學養積累,這些都要求老師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楊劍說。
走出大學英語課實踐育人之路
最初,楊劍很犯愁工科學生上英語課提不起興緻來,無論老師在上面講得如何情緒高漲,下面依然是溜号犯困。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楊劍大膽嘗試将時事熱點引入英語課堂,并推薦大量豐富的視頻、原著等資料幫助同學們學習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互動越來越多,他也越來越意識到,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與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對很多事物的看法猶如盲人摸象、似懂非懂,他們渴望與老師交流,在迷茫中得到指點。
幾年時間裡,楊劍先後給同學們推薦了《富蘭克林自傳》《喬布斯傳》《貨币戰争》等幾十部著作,《阿甘正傳》《老友記》等數十部音視頻文件、電影、美劇。畢業多年後,09級核學院畢業生王冶再次找到楊劍,“當年您推薦的《富蘭克林自傳》對我産生了很大影響,我來隻是想對您說一聲:謝謝老師!”
“這是我最感動和驕傲的時刻,思政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楊劍感慨萬分。他用這樣充滿正能量的精神滋養了一批批學生的成長成材之路,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學英語課實踐育人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