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一段渠 種好責任田
——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和德育教育的思考與體會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大學英語教研部第一教學團隊黨支部書記
楊 劍
2019年9月23日
一談起思政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應該是思政課堂或思政老師的事情。通過課堂内外師生的交流,我們逐漸認識到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僅僅是思政課堂上或者輔導員、黨政部門的事情,而是全體教師的事情。大學英語教學除了傳授西方語言文化知識之外,必須上升到大德育的高度,因為大學英語表層看是語言教學,但其語言文化内容體系中“鑲嵌的是一整套的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容忽視。我校領導在外語系調研時指出:大學英語課堂實際上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自己的實際感受也是如此。通常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傳授的西方語言文化知識,總是呈現給學生“高、大、上”的方面,正能量居多,這就容易給學生造成“西方的空氣比中國的甜”的印象。大學英語作為人文學科,從授課内容到授課方式,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比其他課程更有優勢,因為語言文化的學習必然涉及到習俗、意識形态和價值觀的學習與甄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幫助學生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我們逐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思辨引領。
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中國和國際發展大勢
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選擇時事熱點的英語新聞,如西方媒體對新疆、昆明暴恐事件的“雙重标準”報道,201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裡·克林頓的“郵件門”新聞等,對學生進行中國發展、國際地緣政治、大國博弈、西方民主實質、貨币戰争等方面知識的教育。由此,學生們不但學習了相關英語知識,對于以美國為代表的所謂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的雙重标準有了真正的認識。這時,同學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震撼三部曲》作者、複旦大學張維為教授所說的“出了國、就愛國”的真正含義了。通過類似的大德育教育,能夠幫助青年學生擦亮眼睛,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确認識中國和國際發展大勢。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曆史、客觀、全面進行思辨,建立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習内容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知識對比等方面的交流和讨論,從而在自身實踐學習中甄别西方文化的雙重标準、精華與糟粕,學會思辨,建立文化自信。例如,在學生所學的“教育”這個話題中,學習内容覆蓋了大量的中美教育的對比,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費用、教育模式,等等。在讨論時,很多學生強調中國的高考競争激烈,美國學生學習輕松;中國教育落後,美國教育先進,等等。這時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回顧中國教育的發展曆程:從建國前約80%的文盲率,到2016年的4.08%的文盲率,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是美國4倍左右的大國中,我們實現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取得的教育進展。同時,教師要跟學生解釋,美國是利用了一戰、二戰的地緣政治優勢,抓住了曆史機遇,才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軍事、教育體系。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曆史、客觀、全面地以思辨的高度來看待中美教育的差距,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
在大學英語的實際學習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具有主觀的、個性化的觀點和片面的認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下通過一對一的電話、郵件、微信和面談等方式進行解疑答惑。例如,在學生所學習的“自然和社會”這個話題中,有學生認為西方福利制度遠遠好于中國。對于類似的個性化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中國國情去思考:在中國這樣巨量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還需要将大部分的錢投入到科技、軍事、教育、農業、國防等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所謂“高福利”制度,是西方國家民主選舉造成的惡果之一。長此以往,會造成财政赤字暴增,難以為繼。美國現在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歐洲很多國家陷入債務危機。
以上實踐活動,不但對學生進行了思政和德育教育,教師在思政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也受到了同樣的教育,實現了自身政治意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共中央組織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幹意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高校思政工作的系列講話,都對高校思政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前沿陣地”,學生和教師都在其中直面中西方文化的交彙與沖突,教師自身思政水平和自身定力能否提升,決定了大學英語“課堂思政”的成敗。未來,我和同事們将繼續努力學習,嘗試着常态化、系統化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思辨引領,為實現學生的“四個正确認識”貢獻力量。“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和大德育教育永遠處在進行時。